『公衡——为每一位客户和律师提供定制服务』
『Gongheng – provide customized services for every client and lawyer』
2023年10月14日,我所国际委员会副秘书长张晓媺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第6版“律师信箱”专栏刊发专业文章——《商业秘密的侵权行为与责任承担》。
《人民日报海外版》“律师信箱”专栏主要刊载海外华人、外籍在华人员及留学生等法律问题,并针对法律问题背后的深层逻辑给予解答,为海外华人及留学生和外籍在华人员的投资等提供专业权威的解答。
全文转载如下:
商业秘密的侵权行为与责任承担(律师信箱)
张律师:
您好!我公司是一家外资高科技企业,去年我公司从行业内另一家外资企业A引进了一位技术顾问,这位顾问很快为我公司提供了一项技术改进方案,有效提高我公司的产品竞争力。
最近,我公司收到了该技术顾问曾任职A企业的来函,声称我公司的技术改进方案经其确认,系基于其技术方案修改、优化而来,而A企业的技术方案属于其商业秘密中的技术秘密,只限于包括顾问在内的几位技术人员有权获取知晓,且企业与包括顾问在内的全体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均有保密条款,故我公司及顾问侵犯了A企业的商业秘密,并主张相关侵权赔偿事宜。
我想咨询:我公司及顾问对A企业存在侵权行为是否成立?如成立,会有什么法律责任?
某外资高科技企业负责人 雷女士
雷女士:
您好!如您公司及顾问无法证明A企业所主张的技术方案与您公司顾问提供的技术改进方案存在实质性区别,则A企业的说法可能成立。若成立,法律规定侵犯商业秘密将承担行政、民事,甚至刑事责任。
具体为您解释如下:
A企业的技术方案属于商业秘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以下简称“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第四款规定,“本法所称的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具有商业价值并经权利人采取相应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经营信息等商业信息”。
您公司顾问提供的技术改进方案提高了您公司产品竞争力,若该方案的确是由A企业的原方案修改、优化而来的话,则A企业的方案具有现实或者潜在的商业价值,能够带来经济利益或竞争优势。此外,据您描述,A企业只有几位技术人员具备权限获取知晓该技术方案,且A企业与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里均有保密条款,则技术方案属于不能从公开渠道直接获取,不为所属领域的相关人员普遍知悉和容易获得,即不为公众所知悉。
因此,技术方案属于A企业采取了保密措施的商业秘密。
您公司及顾问需自证清白
关于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第一款规定,“经营者不得实施下列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其中包括“违反保密义务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商业秘密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九条规定,“被诉侵权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直接使用商业秘密,或者对商业秘密进行修改、改进后使用,或者根据商业秘密调整、优化、改进有关生产经营活动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所称的使用商业秘密。”
结合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三十二条相关规定,在侵犯商业秘密的民事审判程序中,涉嫌侵权人应当证明权利人所主张的商业秘密不属于本法规定的商业秘密,证明其不存在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您公司及顾问如能证明A企业所主张的技术方案,比如系您公司或顾问自行研发、反向工程或受让、许可等获得或使用,则可使您公司及顾问免于侵犯商业秘密的追究;若不能证明,您公司及顾问会因违反保密义务或者违反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所掌握的商业秘密,从而被追究侵犯商业秘密的法律责任。
侵犯商业秘密的法律责任
如若您公司及顾问最终被法院判定对A企业存在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可能承担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等方面的法律责任。
(一)行政责任。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经营者以及其他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违反本法第九条规定侵犯商业秘密的,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十万元以上五百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民事责任。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七条第三款规定,“因不正当竞争行为受到损害的经营者的赔偿数额,按照其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确定;实际损失难以计算的,按照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经营者恶意实施侵犯商业秘密行为,情节严重的,可以在按照上述方法确定数额的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确定赔偿数额。赔偿数额还应当包括经营者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
(三)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条规定,“有下列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之一,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其中包括“违反保密义务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的”。
律师提醒
商业秘密具有商业价值,是企业的重要财产权利和竞争力,能够与竞争对手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我国正持续加强商业秘密保护力度,强化反不正当竞争,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若您公司技术顾问提供的技术改进方案确系自行研发、反向工程或受让、许可等获得或使用,建议您公司和技术顾问应该尽早收集相关证据,以避免因相关侵权纠纷产生损失。
以上建议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北京市公衡律师事务所律师 张晓媺)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年10月14日第6版)
张 晓 媺 律师
公衡律师事务所国际委员会委员
公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律师
张晓媺律师曾是北京广播电台城市广播法制栏目直播节目受邀律师、司法部刊物《人民调解》撰稿受邀律师,现为人民日报海外版投稿律师
张晓媺律师拥有英语专业、法学专业背景,能够在双语环境下从事法律服务工作;多年的外资律师事务所、国外律师事务所、国内律师事务所、百人以上公司法务管理经验,熟知中外文化差异;从事法律工作近二十年;业务范围包括涉外民商事法律服务(诉讼及非诉)、公司法、刑辩业务(集资诈骗、诈骗、职务侵占)。
专业领域
张律师从事法律服务的业务领域有:某商业银行信用证纠纷、某商业银行贷款纠纷、香港某电信公司股权架构及上市项目、上海某房地产公司融资项目、韩国某公司对华投资高尔夫球场项目纠纷、某央企收购项目及进出口贸易纠纷、某公司荷兰项目合作纠纷、某公司新西兰进口保健品贸易纠纷、某中韩合资公司进口机械贸易纠纷、某公司澳大利亚进口棉花贸易纠纷、韩国某银行驻京办常年法律顾问、香港某通讯科技公司常年法律顾问、中日某电子医疗合资公司常年法律顾问、某教育集团国际顾问公司中外项目合作及公司常年法律顾问、央视某体育赛事公司中外项目合作法律顾问及常年法律顾问、某传媒集团法律顾问、某合资化药企业法律顾问、某生物制药企业法律顾问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属于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公衡律师事务所立场,亦不应当被视为出具任何形式的法律意见或建议。
公衡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