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台联系电话:010-85765045 周一至周日,上午9点至下午6点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万科时代中心·十里五层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万科时代中心·十里五层

专业共建 || 袁华之律师团队:抵押财产转让及抵押权转移登记新旧法律适用问题研判

『公衡——为每一位客户和律师提供定制服务

『Gongheng – provide customized services for every client and lawyer

 作者:刘薇

抵押财产转让及抵押权转移登记新旧法律适用问题研判

兼评《自然资源部关于做好不动产抵押权登记工作的通知》第三条第二款

一、抵押财产转让规则
关于抵押人能否转让抵押财产的问题,《民法典》第四百零六条确立了抵押财产自由转让的基本规则,允许抵押人无须经过抵押权人同意即可转让抵押财产。为平衡抵押双方利益,该条亦同时规定当事人可通过约定排除抵押财产自由转让规则的适用。在此基础上,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关于适用有关担保制度的解释》(以下简称《担保制度司法解释》),其中第四十三条进一步赋予“禁止或限制转让抵押财产的约定”以公示效力,即在上述约定已经登记的情况下,抵押人无视该约定转让抵押财产时,转让合同有效但不发生物权变动效果(受让人代为清偿导致抵押权消灭的除外)。
《民法典》及其配套规定之所以允许抵押财产自由转让,是以抵押权具有完全的追及力为前提。换言之,抵押权不会因抵押财产转让而受损害。该规则与《物权法》第一百九十一条确定的“未经抵押权人同意抵押财产转让无效”规则存在不同,具体区别详见下表:

对比事项

《物权法》

第一百九十一条

《民法典》

第四百零六条

转让抵押财产是否需经抵押权人同意

原则:需要

原则:不需要,但应当及时通知抵押权人

例外:受让人行使涤除权,代为清偿

例外:当事人存在禁止或限制转让抵押财产的约定

抵押人是否应将转让所得价款向抵押权人提前清偿或提存

法定义务

非法定义务,除非抵押权人能够证明抵押财产的转让可能损害抵押权

抵押权应否继续存在于转让后的抵押财产

未明确规定,最高人民法院认为《物权法》不承认抵押权具有追及力[1]

抵押权具有追及力。抵押财产转让的,抵押权不受影响

《担保制度司法解释》第四十三条

“禁止或限制转让抵押财产的约定”未登记

转让合同效力:有效

物权变动效力:抵押财产已经交付或者登记,物权变动有效;但是抵押权人有证据证明受让人知道的除外

“禁止或限制转让抵押财产的约定”已登记

转让合同效力:有效

物权变动效力:抵押财产已经交付或者登记,物权变动无效;但受让人代替债务人清偿债务导致抵押权消灭的除外

根据以上对比,我们可总结现行抵押财产转让规则如下:

1.抵押人转让抵押财产原则上无需抵押权人同意,但应当及时通知抵押权人。

2.抵押人转让抵押财产时的通知行为不影响转让行为效力。但若因抵押人未履行及时通知义务造成抵押权人损害的,抵押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3.抵押人转让抵押财产后,抵押权人可向受让人主张抵押权。

4.抵押人就抵押财产转让所得价款,不负有向抵押权人提前清偿债务或者提存的必然义务。抵押权人对转让价款主张物上代位权,须以抵押权人能够证明抵押财产转让可能损害抵押权为前提条件。
5.抵押双方可对“禁止或者限制抵押财产转让”进行约定并登记。“禁止或限制转让抵押财产的约定”登记与否,不会影响抵押财产转让合同效力,但对是否发生物权变动效果将产生决定性影响。
由于《民法典》第四百零六条替代了《物权法》第一百九十一条,因此,实践中有观点认为,与此前保护抵押权人利益的立法态度不同,《民法典》第四百零六条更倾向于保护抵押人的利益。笔者不同意此种观点。
笔者认为,《民法典》第四百零六条与《物权法》第一百九十一条并不矛盾,二者本质上均是协调抵押人、抵押权人及抵押财产受让人之间的利益:前者允许抵押财产转让,但通过意思自治平衡对抵押权人的保护;后者亦允许抵押财产转让,只不过需要抵押权人同意或受让人行使涤除权代为清偿。二者仅仅是抵押财产转移时的协调方式存在差异,不存在更倾向于保护哪一方的问题。

二、《民法典》施行前后不动产抵押权转移登记的有关问题
由于新旧抵押财产转让规则的不同,不动产抵押权登记工作亦随着《民法典》的颁布进行了同步配套调整。2021年4月6日,自然资源部颁布《自然资源部关于做好不动产抵押权登记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21〕54号,以下简称“54号通知”),其中第三条规定:“保障抵押不动产依法转让。当事人申请办理不动产抵押权首次登记或抵押预告登记的,不动产登记机构应当根据申请在不动产登记簿‘是否存在禁止或限制转让抵押不动产的约定’栏记载转让抵押不动产的约定情况。有约定的填写‘是’,抵押期间依法转让的,应当由受让人、抵押人(转让人)和抵押权人共同申请转移登记;没有约定的填写‘否’,抵押期间依法转让的,应当由受让人、抵押人(转让人)共同申请转移登记。约定情况发生变化的,不动产登记机构应当根据申请办理变更登记。《民法典》施行前已经办理抵押登记的不动产,抵押期间转让的,未经抵押权人同意,不予办理转移登记。”

值得关注的是,54号通知的第三条第二款[2]针对新旧法衔接的过程中,对已经适用《物权法》办理了抵押登记的抵押物在《民法典》施行后办理抵押权转移登记时,将沿续适用《物权法》的规定。根据该条款的精神,我们可以归纳现行不动产抵押权转移登记的三种适用情形:

1.《民法典》施行前已办理抵押登记并转移该抵押财产的

此时,适用《物权法》第一百九十一条的规定,即抵押期间,抵押人未取得抵押权人同意转让抵押物的,抵押物不发生物权变动效果,不动产登记机构亦不予办理抵押权转移登记。

2.《民法典》施行后办理抵押登记并转移该抵押财产的

此时,适用《民法典》第四百零六条、《担保制度司法解释》第四十三条的规定。不动产登记机构应当根据“是否存在禁止或限制转让抵押不动产的约定”,按照54号通知第三条第一款的要求,分别办理抵押权转移登记。

3.《民法典》施行前办理了抵押登记,但在《民法典》施行后转移抵押财产的

该情形即为54号通知第三条第二款所规范的问题。《民法典》施行前已经办理抵押登记的不动产,抵押期间转让的,未经抵押权人同意,不予办理转移登记。

上述三种情形的区分,实际上是《民法典》溯及力在公法领域(不动产登记)的应用。具体而言,是以办理抵押登记的法律事实发生的时点为要素,区分发生在《民法典》施行前还是施行后。发生在《民法典》施行前的,适用旧法规定,按照旧法的抵押财产转让规则办理抵押权转移登记;发生在《民法典》施行后的,适用新法规定,按照新法的抵押财产转让规则办理抵押权转移登记。

笔者认为,该问题涉及到公法与私法新旧法律适用原则的不同以及如何平衡物尽其用及信赖利益保护的价值选择问题,具有深刻的讨论价值

三、对54号通知第三条第二款的理解与浅见

54号通知第三条第二款在文义理解上不存在争议,正如前文所述,该条款清晰地界定了不动产抵押权转移登记的三种不同情形。

但实践中,该条款仍引起了广泛讨论。部分人认为,该规定限制了抵押人自由转让抵押财产的权利,更与《民法典》第四百零六条确立的抵押财产自由转让规则相悖。

(一)54号通知第三条第二款反映出的新旧法律适用原则

笔者认为,一方面,54号通知第三条第二款对不动产抵押权转移登记适用情形的区分,本质上涉及《民法典》溯及力的问题,是一个私法上的问题。另一方面,该条款又是通过自然资源部制定的法律文件进行规定的,亦受到公法调整。因此,该问题涉及到公法与私法在新旧法律适用原则上的区别与理解。

《立法法》第九十三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不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该条款确立了“从旧兼从轻”的新旧法律适用原则,即正常情况下法不溯及既往,除非适用新法将有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或利益。该法律原则是一条公法上的适用原则,其背后的法理在于保护弱者的合法权益不受公权力侵犯。但该原则在私法视角下并不适用。

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双方当事人是平等民事主体,权利义务对等,不存在需要对弱者进行保护的前提。特别在双务合同中,当事人的利益是对立的,保护一方权益则意味着另一方权益受损。因此,在对《民法典》溯及力的理解上,并不存在所谓“从旧兼从轻”。以54号通知第三条第二款规范的抵押财产转让法律关系为例,《民法典》允许抵押财产自由转让,但54号通知第三条第二款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抵押财产转移及抵押权转移登记。基于此,部分人认为该条款是在减损抵押人权利,不符合从轻原则,更进一步质疑其合法性,认为该条款与《民法典》规定的抵押财产自由转让规则相悖。笔者认为,该种理解实际上是在用割裂的观点看待《民法典》与《物权法》所确立的抵押财产转让规则,亦错误地用公法视角下的新旧法律适用原则去解决一个民法问题。

在民事生活领域,最基本的法律原则之一就是合理信赖保护原则。所谓信赖利益,是指当事人基于一定事实和外观基础之上的行为而预期所能获得的利益。正是因为信赖利益的存在,人们才会基于实现信赖利益的目的,进而付诸相应的民事行为。也可以说,信赖利益是民事行为发生的底层逻辑。回到54号通知第三条第二款所规范的情形,即《民法典》施行前办理抵押登记,但在《民法典》施行后转移抵押财产。此时,基于对抵押权人合理信赖利益的保护,毋庸置疑应当适用《物权法》第一百九十一条。若适用《民法典》规定,无需抵押权人同意抵押人就可转移抵押财产,那么抵押权人当时的信赖就完全没有得到任何保护,对抵押权人极其不公平。

为解决类似的民事领域新旧法冲突导致的法律适用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时间效力的若干规定》第三条特别规定:“民法典施行前的法律事实引起的民事纠纷案件,当时的法律、司法解释没有规定而民法典有规定的,可以适用民法典的规定,但是明显减损当事人合法权益、增加当事人法定义务或者背离当事人合理预期的除外。”该规定也进一步揭示了私法视角下的新旧法律适用原则——合理信赖保护原则。

(二)54号通知第三条第二款背后的价值选择

54号通知第三条第二款根据《民法典》《担保制度司法解释》规定的现行抵押财产转让规则,指引了现行的抵押权转移登记的办理规则,其背后涉及多个法律原则的适用,具体包括:

1.物尽其用原则

《民法典》物权编在吸收《物权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在这些创新中,一以贯之的是物尽其用原则。所谓“物尽其用”,就是在物权法定原则之下,通过设定物权类型、规范物权内容、完善物权行使方式等一系列手段,为作为生产要素的各类不动产和动产进入市场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创造条件,从而充分发挥物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民法典》第四百零六条体现的正是物尽其用原则。
2.意思自治原则

意思自治是贯穿于民法的基本原则。意思自治原则的实质,是赋予民事主体以意思自由,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由从事各项民事活动,充分实现价值。在民事法律领域,民事主体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只要法律未设立明文禁止的规范即可为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法无禁止即可为”。《民法典》第四百零六条正是在物尽其用原则的基础上,运用顺位更前的意思自治原则对当事人权益加以保护,允许当事人通过约定排除抵押财产转让。《担保制度司法解释》第四十三条进一步赋予“禁止或限制转让抵押财产的约定”以公示效力,对抵押权人权益的保护能够起到加强作用。

3.合理信赖保护原则

54号通知第三条第二款最主要体现的原则是合理信赖保护原则。上文已就该原则的内涵及在该条款中的运用充分论证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上述分析,54号通知第三条第二款的最终出台是其背后反映出的物尽其用原则、意思自治原则及合理信赖保护原则多重作用的结果。具体而言,三个法律原则分别保护不同的法益:物尽其用原则保护的是物的资源合理配置;意思自治原则保护的是民事主体的自由意志;合理信赖保护原则保护的是法律秩序的安定性和社会成员的正当利益。从54号通知第三条第二款的条文内容可以看出,在特殊的、涉及新旧法冲突的情形下(《民法典》施行前办理抵押登记,但在《民法典》施行后转移抵押财产),对于法律秩序的保护是一种绝对的保护,应当作为顺位最优先的法律原则加以适用。

四、总结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 54号通知第三条第二款公平地协调了抵押双方权利义务关系,既积极回应了《民法典》及《担保制度司法解释》促进抵押财产流通的需求,又不使抵押权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受损,体现了合理信赖保护原则在民事领域发挥的基石作用,对于交易秩序乃至法律秩序的保护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参考资料

[1]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物权编理解与适用》(下)第1091页。最高人民法院认为,不论是《民法通则意见》还是《担保法》《物权法》,均不承认抵押权具有追及力,因而均对抵押人转让抵押财产进行了限制。

[2]54号通知的第三条第二款规定:“《民法典》施行前已经办理抵押登记的不动产,抵押期间转让的,未经抵押权人同意,不予办理转移登记。”

    袁 华 之 律 师 团 队     

袁  华  之 律师

━ ━ ━ ━ ━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不动产与能源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建设工程与房地产专业委员会主任,房地产、建设工程 PPP、矿产资源、土地法律专家。本科毕业于天津大学,硕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自然资源部法律顾问,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业协会法律服务工作委员会副会长,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教授,深圳、武汉、南京、海南、广州、天津、合肥、南通、台州、石家庄、杭州、大连、芜湖、锦州等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北京仲裁委员会/北京国际仲裁中心、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属于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公衡律师事务所立场,亦不应当被视为出具任何形式的法律意见或建议。

欢迎投稿

▌稿件主题:

可涉及:

  律师行业:观察和分析法律服务产业的趋势与动态

  从业经验:实务经验总结、从业心得和人生感悟

  干货分享:对律师执业实用性较强的干货类文章

▌投稿方式:

文字以Word、图片以JPEG形式发送至投稿邮箱:

【branding@gonghenglawyer.com】

如需加开“白名单”或有其它需求,请在邮件中注明,谢谢!

▌文章要求:

文章要求观点鲜明、论述缜密、论据充分、格式规范,投稿内容应贯彻党和国家对出版工作的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拥护国家大政方针。

▌其他要求:

来稿请参照本篇示例;为更好地呈现与推荐作者,请在稿件后附作者简介(形象照、姓名及个人介绍等)。

立足专业   打造精品

扫码了解最新招募政策

扫码了解最新律所介绍

关于我们

联系电话:010-85765045

法律咨询热线:400-636-1018

联系邮箱:hr@gonghenglawyer.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万科时代中心·十里五层

公衡动态